“练习书法是一种朝圣。”30年前,书法家关山恐怕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这样说。 研习书法30年,对于一个书法家来讲并不算久,但对于一个80后来说,这几乎与她相生相伴。 3岁的孩子,也许还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此时的关山已拿起毛笔。这并不像是孩子们的游戏,关山的书法开蒙严格之极。这种严格源于关山的父亲—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关东升。 父亲对关山的要求近乎于苛刻,从握笔到结构再到布局。可以说,关山所接受的书法教育是极为系统和专业的。 当然,父亲在基础练习之上,会给关山完全的自由。比如,他会拿出历代书帖,鼓励关山临摹。那时的关山,独爱庄重的隶书。 父亲如今还珍藏着关山儿时写的一副“谦受益”三个隶书字,这是当年关山为父亲办书展写就的。还很年幼的她未必能解读“谦受益”的准确意思,却将字写得遒劲有力,薄薄宣纸承载的不是对《尚书》的哲思,而是一个孩子对父亲爱的最好表达。 在长年系统的书法学习、练习下,关山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 如今,她偏爱榜书大字,痴迷于魏碑行书化。这段“朝圣”之路,对关山而言意义非凡。她在古人的笔法的引导下,找到最能诠释自我的字体。 积累多年,找到自己的风格后,关山终于开始做她一直所期待的事:让更多人能重新发现汉字之美。 关山所期冀的是能让书法艺术渗透到人们平实的生活中去,让被束之高阁的书法更有时代感。 关山将俗世对书法家是否获得成功的标准看得很淡,她潜心做的是要让自己成为一种“影响力”,不是在书法圈,而是在那些对书法并不感兴趣的人中。她研习书法多年正是为了传递—不止于与书法本身,而是绵延千年的文化精髓。 其实,父亲或许不知,关山一直将“谦受益”作为自己的准则,练习书法犹是如此,对于艺术而言,没有恒定的美学标准,如不能谦虚地博采众长,任你再努力,也不能画龙点睛。 关山在教授书法时也同样在传达“谦受益”,“这同样需要眼到、手到、心到。”关山如是说。这或许是她能“朝圣”至今的第一要义。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