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公众号

徐悲鸿的传统深入骨髓

  中国画是一个传承拓新的画种,其创新的主流方式是“传承出新”。上个世纪初,中国经济、文化都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国画更被认为是一个因循守旧的画种,美术革命因此而迫在眉睫,后来又有“中国画穷途末路”论。而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旧时中国人对文化的那种不自信已经逐渐消失,如今则是冷静地来看待中国画的时候了。

  “中国画”这个相对于西画的名称,近代才出现,古时称丹青、“绘事”。中国画到东晋后才遍及成一种绘画,当时人们开始欣赏绘画本身的美并始有品画出现。一开始中国画是比较写实的,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周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到了南唐年间,这种人物的写实手法发展到了巅峰。之后便不断创新,发展到吴道子时他已改变了顾恺之的那种画风,“吴带当风”和“曹衣出水”便是当时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创新。

  到了山水画出现,便有了李思训、李昭道的“青绿山水”,以及王维的“水墨山水”。随着时间发展,水墨山水更代表当时中国文人对文化的看法。宋朝时,山水画对地貌的描绘比较写实,后来进入水墨山水,画面更倾向于水天一色,天人合一。这种写意的境界又是对写实境界的创新。再到后来的《清明上河图》,其表现市集生活的气息对于山水画重表现天人合一的意境来说,也是一种创新。

  宋元以后,随着诗词和书法的发展,书画合一成为创新的主流,文人画的时代开始了,北宋时期苏轼、米芾提倡将书法融入绘画中,而后许多文人开始创作文人画,并追求画中的意境。这对于山水,人物,花鸟画来说又是一种创新。中国画从写实到简约写意;从华章色彩到黑白水墨;从富丽堂皇到冲和平淡,转变过程是缓进而沉稳的,而创新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从表现事物外在逐步到表现“内美”。

  到了明清,出现了许多画派,一方面他们保留了文人画的特征,另一方面在文人的境界重新再吸收历史上色彩华丽风格,如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另一方面,画家们开始奉行个人的独特艺术个性,如清初的八大、石涛再到扬州八怪,他们都是强调个性的,但他们的个性是通过发掘传统笔墨和内美来表现,不像西方现代派是通过颠覆传统来体现。

  二十世纪初,许多人认为西画的创新更高效。那时中国画的创新变得比较急进明显,出现了如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吸收西法的艺术家。但这种创新虽然明显,却不见得会比“传承拓新”的创新更有内美(如比不上同时期的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的“传承拓新”)。虽然到了清代出现像石涛等有着较为激进的艺术理论的画家,强调“我自有我法”,但他们的“法”仍植根于中国传统,没有偏离传统。

  新中国早期,人们将宋元时期较为写实的中国画表现手法与西画相结合来为时代服务,贴近生活,这也是一种创新。文革之后,大量的西方艺术涌入中国,这对于国画的发展创新起到宽广的推动。

  中国画的创新不像西方那样“今天一个流派,明天一个流派”。它是在稳步往前出新的同时也在不断继承的。像齐白石,他的创新就是建立在传统及“民俗”的基础上。而毕加索也是创新的一个代表,他在他的绘画中加入许多东方传统艺术,先锋艺术和黑人艺术来创新。所以说,创新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即使不传承,也需要有基础。

  中国的文化其实并不落后且是生气郁勃的艺术,即便徐悲鸿在当时环境下力倡改良和改革中国画传统,但对传统的深情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徐悲鸿虽然推崇西画,但他力荐传统国画的齐白石,一生最钟情的画是据传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盖上“悲鸿生命”印,走难中也带此画。陈独秀也主张革中国画的命,认为要用西画改造才能救国画,但如他能看到如今中国的强大,对中国文化的再认识,他的看法可能会改变。如今中国画的发展可谓是生机勃勃,并还在不断发展。中国画不否定过去,甚至在植根于其上,对传统的继承使其经得起考验。与西方现代派那样激进且颠覆,只注重形式革新的不同,中国画注重内在,注重传统,这就是中国画的传承拓新,这种创新更有深度、厚度、内在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粉丝0 阅读1265 回复0
上一篇:
下一篇:
“国画大师”张大千的长寿养生之道揭秘发布时间:2015-06-28
热门推荐
阅读排行榜

Powered by 文艺日报 © 2010-2099 cnwhw.com.cn Inc. 渝公网安备50011702500250号 ( 工信部备案号:渝ICP备16010892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