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产业网6月4日消息:六一儿童节之际,人们看到电影院里像《哆啦A梦:伴我同行》《明日世界》这样的外国片,票房飘红,而国产儿童片却难觅踪影。无独有偶,在童书市场上,家长们也偏爱为孩子选购国外引进童书,而原创作品却鲜有问津。外来文艺作品大张旗鼓地拥抱我们的孩子,原创本土作品倒难登大雅之堂,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思考。 优秀的儿童文艺作品应该是不分中外的。回首童年,记忆里有唱着优美童谣的渔童,也有格叽格叽开动脑筋的一休哥;有森林里智斗大灰狼的小红帽,也有取经路上降妖除魔的美猴王,它们都启迪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了纯真的品格,发展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儿童文艺是儿童心灵的食物来源”,我们不应用单一的“食物”来喂养孩子,长此以往,难免营养不良。 客观地看,西方的儿童文艺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大批经典流传下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蜂拥入关,大大开阔了我国少年儿童的视野。但主观上,也不能排除一些人的舶来主义。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樊发稼谈到儿童文学时说:“有的论者似乎一贯瞧不起我们自己的儿童文学,每每言必称希腊,一说起外国作品便眉飞色舞赞不绝口,一提起本国儿童文学便长吁短叹唉声叹气,一副鄙夷不屑的神态。”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本土儿童文艺创作的生态。 对创作者,要有一种人文信仰的情怀。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一文中指出:“文学于人性之熏陶,本有宏伟的效力,而儿童文学尤能于不知不识之间,引导儿童向上,启发其良知良能。”儿童文艺创作不是“小儿科”,它应该是一种精细的创造性劳动,是一门高水准的艺术。儿童文艺作品不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创作者应该有精品意识、厚积薄发,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恒心和甘于寂寞之心,仿佛一种宗教情怀,对于所从事的事业,怀着神圣之心,摒弃诱惑,执着、虔诚而投入。 对推广者,要有一种家国情怀。鲁迅先生在《儿童艺术展览会旨趣书》里写道:“人自朴野至于文明,其待遇儿童之道,均有三级。最初曰教育。更进,则因审观其动止既久,而眷爱益深,是为审美,更进则知儿童与国家之关系,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盛衰,有系于此。”儿童的一切均指向未来,儿童的存在和意义与民族的生存和意义是融为一体的。在相对有限的资源内,推广方对引进外国作品应该精心选择、比较调查,挑最优秀的作品翻译介绍过来。同时,对原创本土作品要大力扶植、不吝支持,给予广阔的舞台和亮相的机会。本土儿童文艺的创作和推广是“一双翅膀”,只有一起振动,这只鸟才能翱翔天际。 对教育者,要有一种审美能力。孩子接受文艺作品一种是消遣性的,另一种是审美性的。前者大多由儿童自然、自发产生;后者就需要家长、老师的甄别、引导,也就是美的教育。在《幼学琼林》《声律启蒙》《龙文鞭影》诵读声中长大、创造了数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华儿女,理应对本民族的儿童文艺抱持着相当的自信。如果让孩子一味“吃西餐”,不但失去了对孩子教育的主导权,也背弃了本民族优秀文化土壤的滋养。这个“六一”,谨期待越来越多的原创儿童文艺作品能点亮童年,也带给孩子们更丰富的文艺味蕾。 |
2019-05-07
2019-04-08
2019-02-12
2018-10-11
2018-07-20